黄益平: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目的与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来源: | 作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发布时间: 2022-07-04 | 7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果天秤币成功发行落地,它将会瞬间成为跨境支付的系统,因为脸书有30亿的用户,可以在很多国家铺开;同时,如果大家愿意用起来,天秤币可能成为国际货币。这对各国央行来说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将来人民币的国际功能或许也会受到挤压。甚至也不排除有的国家现在加大力度研究数字货币,它们成功后先行一步,有的国家后行一步或甚至没做,机会就没有了。

这不仅仅是私人货币、主权货币和数字货币的竞争,同时也可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因此,天秤币白皮书的发布可能是数字货币市场形成“竞争压力”最直接的触发因素,虽然后来天秤币改名diem,最后该计划被放弃了。

从大的背景来看,数字货币也与自身金融部门和支付体系数字化有关。发行数字货币最重要的是综合权衡发展数字货币的利弊。

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脱媒的冲击可能被低估。当前我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功能设想是零售、不付利息的,也就是替代M0,并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银行中介的冲击是不太大的,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脱媒效应。

但是像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钱也是不付利息的,按道理,理性的人不会把钱放在那里头,但实际上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钱是很多的。考虑到将来人们对数字货币的需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方便,所以愿意在钱包里持有很多钱,那么也许将来数字货币对金融中介的冲击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小。

第二,如果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建立起来,可能成为与国际支付体系包括SWIFT竞争的并行系统。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安全问题,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是做国内的支付,当前也开始尝试与香港金管局、中东国家等进行跨境支付测试。将来有没有可能使用数字货币在各国之间进行点对点的跨境支付,数字货币是否有可能构建一种新的跨境支付构架或者成为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因为数字货币支付是点对点的形式,也许基于这种形式,在跨境支付中,数字货币会成为一种国际新系统,从而现行国际支付体系包括SWIFT的重要性就会有所下降。

第三,需要理清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保护的含义。有文献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数据保护的好坏对人们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意愿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数据保护得好,人们使用数字货币的意愿就很高;如果数据保护得差,人们得意愿就会低很多。

这个研究的出发点只考虑了从现金到央行数字货币的转型,但我国的情况与此还有所不同,因为我国已经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私人部门的支付系统,支付数据已经在私人部门的支付系统里了。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数据在系统里是闭环的,支付宝虽然看不到全中国的支付数据,但是可以看到支付宝里面全部的支付数据,这为支付平台提供其它基于支付数据的金融服务比如大科技信贷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