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目的与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来源: | 作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发布时间: 2022-07-04 | 7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目的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看,央行是否要发行数字货币,至少关注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对金融中介的影响,也就是对现行金融体系会造成何种冲击和影响,包括对信用创造、银行挤兑、金融稳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第二,对投资的影响。这一点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中介支持经济活动很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对此,需要关注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企业投资和总的社会投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对总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中,可以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净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的结论其实并不清楚,最终的分析结论与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具体设计机制高度相关。

例如,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有可能导致银行受到冲击,这会降低福利。但如果一国的银行体系竞争不足,现在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反倒有可能增加福利。

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首先要考虑具体的市场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做因地制宜的设计,才可能达成预期的目的。各国情况不一样,考虑不一样,重点不一样。

根据BIS对全球各国央行的调查可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国内的支付效率与安全性以及其突出的普惠性问题;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关注跨境支付的效率和跨境安全问题。两类国家重点不一样,原因是各自的痛点问题不一样。

当前,很多国家现金使用比例已经在下降,数字支付的比例大幅上升,这个时候就不是要不要数字化的问题,而是央行要不要参与数字化的问题。比如,我国已经有移动支付,那为什么央行还要做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有一种学术观点是,私人部门所做的支付系统有效率,但却存在一些诸如负外部性较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由公共机构来化解。所以,私人部门的支付系统虽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的。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通过公共部门央行的系统可能更加有效。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问题。各国央行对CBDC态度的转变,2019年6月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能明显感到各国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趣增加了,研究步伐也加快了。

这是因为2019年6月18日,脸书(Facebook)发布了天秤币(Libra)白皮书。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比特币只是一种数字资产,不可能真正替代正在使用的货币;但像天秤币这种稳定币不一样,它是以主权货币作为底层价值支撑的稳定币,其内在是有价值的。